EDI专题
  外贸常识目录
 
EDI的概念

  EDI是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的缩写, 中文一般译为 "电子数据交换", 有时也称为"无纸贸易"。国际标准化组织将EDI定义为一种电子传输方法,使用这种方法,首先将商业或行政事务处理中的报文数据按照一个公认的标准,形成结构化的事务处理的报文数据格式,进而将这些结构化的报文数据经由网络,从计算机传输到计算机。

  除了直译的这个定义外,我们应该正确理解一下EDI的含义。从译名就可以看出有许多不同的理解,例如:不少文献将它译为"无纸贸易"。在贸易领域,这一名称很形象的说明了它的状况和效果。然而,从基本意义上说,电子数据交换的意思并不限于贸易活动,例如医院中的信息交流,现在也已经采用EDI的思想和方法,并已在国外一些地方实际使用。因此,严格的讲,无纸贸易是EDI在贸易领域中的实际应用,EDI的概念应当更广泛一些。当然,在现实的应用中,贸易领域的应用是发展最快,应用最多的方面,目前,在这一方面的成果、标准、软件也是最多的。有的专家指出:EDI的实质在于"数据不落地",用技术语言来说,那就是信息存储及传递的介质从纸张转为电磁设备。允许信息从计算机之间直接交换信息,并且进行相应的自动处理,这个过程无需人为的干涉。

  EDI可以用于生产、运输、仓库、制药、建筑、石油工业、金属冶炼、银行、保险、纺织、政府、医疗保健等多种行业。二十多年前,EDI首先用于运输业,包括海运、汽车运输、空运和铁路运输以及相关的发货人、代理人、顾客、运输商和银行之间的通讯。 作为电子商业贸易的一种工具,EDI将商业文件如订单、发票、货运单、报关单等按统一的标准,编制成计算机能够识别和处理的数据格式,在计算机之间进行传输。由此可见,EDI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⑴ EDI传输的是企业间的报文,是企业间信息交流的一种方式。

  ⑵ 传输的报文是格式化的,是符合国际标准的,这是计算机能够自动处理报文的基本前提。也是它和Email, Fax等的主要区别。目前最广泛使用的EDI国际标准是UN/EDIFACT和ANSI X.12标准。

  ⑶ 使用的数据通信网络一般是增值网、专用网。

  ⑷ 数据是从计算机到计算机的自动传输,不需人工介入操作。

  EDI包括各种商业单证的标准的电子格式(交易集),主要包括询价单、采购订单、采购变更单、提单、到货通知和发票。这六种单证占到了与商业交易相关的正式通信的80%左右。这些交易集允许一个公司的计算机与另一个公司的计算机对话,而不需要纸面单证。要使用EDI,一个公司必须要有计算机化的会计记录并建立愿意使用EDI交易的贸易伙伴。

  也就是说,EDI的运行环境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⑴ 需要进行信息交换的某一应用领域,例如:国际贸易、国内贸易、医院工作、图书馆工作、项目管理等等。它限定了有哪些信息需要传递,在哪些地点之间进行传递。

  ⑵ 信息交换的流程和规则,即EDI 的过程。它反映了实际领域的业务过程,以及与之相伴的信息流程。例如在贸易过程中,从询价、报价开始,直到付款、交货。中间涉及供应者、购买者、银行、运输公司、保险公司等多种贸易实体,先后有几十种信息交换业务需要执行。在实际工作中,这种流程体现为一系列规则与标准。

  ⑶ 信息交流的手段,包括计算机硬件设备、通信设备以及软件,即EDI的技术实现。从目前来看,计算机设备,通信设备已经比较普遍,通信线路可以使用已有的各种解决方案,从最简单的电话线到租用卫星专线。需要的是软件的开发。针对某一领域的应用,遵从某一特定的标准,就要有一套专门的软件。

  典型的EDI流程是这样的,要发给贸易伙伴的数据首先通过发单方的翻译软件,将普通单证转换为标准格式,然后通过标准的通讯包在各站点间传递经过转换的单证。收单方收到标准单证后再通过翻译软件转换成其公司的内部形式。






版权所有浙江航大科技开发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