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政治格局的衍变,经济格局呈现出区域化和多极化的特征。世界各国为了保护本国的商业利益和在国际上的经济地位,都把目光投向EDI,并将其作为具有战略意义的工具加以重视和推广,EDI已成为国际贸易未来的必然趋势。截止到1992年底,全世界EDI用户大约有13万,1995年达50万,以后仍将以每年50%以上的速度增长。EDI业务市场1992年底近20亿美元,估计在本世纪末全世界EDI市场将扩大8倍。目前,EDI在北美、欧洲、大洋洲和亚洲的部分国家都有相当普遍的应用。英国海关90%的结关手续已使用EDI,法国和美国也有50%以上的海关手续应用EDI,美国和欧洲都已做出决定,今后如不采用EDI方式,海关清关手续将被推迟办理,或不被对方选择为贸易伙伴。
欧洲 在欧洲,英国、法国、德国、意在利、丹麦、瑞典及挪威等国开展EDI业务时间较早,可追溯到60年代末期。目前欧洲已在汽车工业、化学工业、运输业、分销零售业等主要行业内设立了EDI项目,并使其发挥着巨大作用,这些行业项目几乎覆盖了所有的西欧国家。现在EDI在欧洲大部分国家已成为做生意的唯一途径。
早在1985年,欧洲12国就签署了统一行动计划,1987年由欧洲自由贸易协会(EFTA)提出,并在同年的欧共体部长会议上一致通过了欧洲EDI促进计划,即“贸易电子数据互换系统”(TEDIS)计划。该计划于1988年开始实施,第一阶段投资了3680万埃居(欧洲贸币单位),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系统框架,包括内容的选定,标准体系的建立,法律及安全问题的研究等。目前该项目已进行到第二阶段,预计要3年时间完成,共需投资2500万埃居,其目标是将纵向EDI(行业内EDI)和横向EDI(跨行业EDI)合二为一;并积极发展EDI报文的国际标准,解决EDI所涉及的法律问题、安全问题等。某权威机构对英国和丹麦进行了调查,有70%的人表示了解EDI,这充分反映出EDI在欧洲的普及程度。此外,在1993年1月1日欧洲统一市场形成后,将做到人员自由往来,商品自由流通,资金自由流动,劳务自由竞争,为加速欧洲经济的发展,EDI技术将成为加强各成员国之间经济、贸易、金融联系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工具。
北美洲 美国EDI业务起步早、发展快,EDI业务已在百货、运输、汽车、零售、银行、海关等行业中应用。图6-1表示了美国EDI用户行业分布情况。另外据美国一家计算机行业市场研究公司调查显示。1992年市场卖出了230万台用于个人计算机的传真调制解调器,而传真机只卖出了190万台。市场向传真调制解调器的转移意味着传真信息将与电子邮件一样能够直接在电子计算机屏幕之间传送,今后纸张的用量将会越来越少,在美国排名前100家大企业中,已有97%的企业应用EDI,前500家大企业中已有65%应用了EDI,在对已采用EDI的公司的进一步调查中,又有2/3的公司希望扩大其使用EDI做商业伙伴。美国的大零售公司已开始对不使用EDI的供货者采取制裁措施。美国海关总署从1989年2月底起对用EDI方式报关者给予优先处理,美国政府也正式宣布从1992年起全国采用EDI方式办理海关业务,不采用EDI方式者,其清关手续将被推迟处理。
同时,美国行业电算化管理水平及其完善的计算机通信网络设施,也促进了EDI的成功发展。美国有13家通信网络公司提供各种各样的通用网络服务。如GE的EDI*Express系统、HP的EDIMEQ/3000等。还有各种专用的计算机通信网络,如用于商情检索的DLALOG网、图书馆查询的OCLC网等。这里比较典型的是IBM公司位于佛罗里达州的信息网络中心(IIN),它拥有15台大型2090机,提供网络服务遍及73个国家和地区,它既支持SDLC、BSC、Asyns等各类通信规程的计算机和通信设备联网工作,还支持电传传真等声像常规通信设备,并提供IBM设备和非IBM设备的兼容服务及备份机服务等。作为IIN对EDI一种强有力的支持,IBM提供的expEdite系列软件已通过IIN用户信箱(X.400)完成贸易伙伴间的标准格式的数据传送。
在加拿大,百货、运输、汽车、零售、制造、银行、电信、石油等行业中应用EDI已有相当程度,其中海关EDI应用发展最快、规模最大。1988年加拿大海关安装了一个海关商业管理系统CCS,使进口业务的各个环节实现了自动化,该系统的控制中心设在渥太华,有75个分中心遍及加拿大各地,拥有2000台终端和4000多家用户。在加拿大每年4百万宗进口交易中,经CCS系统登录的文件已占50%,在此基础上,加拿大海关提出了“海关2000”计划,该计划将使商业过程、旅行入境检查以及海关手续都产生很大变化,其目的在于使政府在这一领域保持领先地位,同时更好地执行社会保障职能。
此外,美国、加拿大、墨西哥自由贸易区亦表示大力倡导EDI,以推动本地区经济的发展。
澳洲(大洋洲)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政府在面临严重的经济衰退的形势下,仍拨巨额资金支持EDI项目的开发以期藉此改变经济贸易局面。
澳大利亚政府指定澳大利亚贸易门有限公司(TRADEGATE AUSTRALIA LTD),简称TRADEGATE,为唯一EDI业务经营权组织,期限5年。它由澳大利亚海关、航空公司、海港管理协会等11个组织机构组成。其主要使命是:通过分布在全澳大利亚的贸易链提供全面的无纸贸易服务,以提高效率,加快货物的运转速度,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同时澳大利亚政府在海关服务系统(ACS)、货运跟踪系统等基础上,又投资建立了一个综合性的电子贸易系统Supplyline,该系统从1990年10月到1991年5便开发完成并投入使用。1992年11月,TRADEGATE又确定澳大利亚最大计算机服务公司Paxua为TRADEGATE提供全国网络服务,它是使用AT&T Easylink Services Australia。目前,整个澳大利亚EDI网已拥有1600个用户(包括新西兰),每年处理作业超过800万。
亚洲 面对国际贸易的挑战,亚洲各国亦在秣马厉兵,积极推动EDI的发展。
新加坡投资2.1亿美元,建立了全国EDI贸易服务网(TRADENET),该网是由新加坡政府主导开发的世界上第一个全国性EDI网络,通过横向联合,该网络可以把全新加坡所有国际贸易主管机构(22个政府部门)联接到一个整体系统网络中,实现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通过垂直联合,目前已与5000多家公司的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联网,确保信息流的畅通,实现了“无纸贸易”环境。
新加坡的TRADENET网络已与日本富士通网络、美国的GE网联网,并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国际性网络。另外,为加强与其他东盟国家经济合作,新加坡正与这些国家联合建网。
新加坡TRADENET网络由新加坡网络服务公司(SNS)经营,SNS公司是一家私营公司,但其股东却都是官方机构--贸易发展局、港务局、电信管理局和航空运输局。作为新加坡境内的唯一一家网络公司,SNS向客户提供信息通道及增值服务。
为使电子数据能够具有法律效力并作为法律诉讼的依据,新加坡已通过有关法律,法律规定任何贸易数据都必须保存11年备查,这在世界当属首例。
日本的EDI发展是从行业型向跨行业型发展的,早在1971年2月日本就成立了“贸易公文格式标准化委员会”。1974年2月又成立了由大藏省、通产省、运输省共同管理的“财团法人日本国际贸易程序简化委员会”(Japan Asscci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 Procedures,简称JASPRO)。1988年日本电子机械工业协会(ETAJ)制定了产业界使用的EDI标准“EIAJ”,使大企业间收发货的票据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EDI化,后来日本通产省的外围团体日本信息处理开发协会产业信息化推广中心,对EIAJ标准作了改进,以便其他行业也能利用它,这样,便开发出了用于EDI的文法规约“CII标准”。这一标准已由日本通产省颁布,作为日本国内的标准。1992年9月,又成立了日本EDI委员会(JEDIC)并与美国和欧洲的EDI组织商定联合行动。此外,日本商界拟在已有多个商业信息网的基础上,综合EDI应用开发“战略信息系统”(SIS)。图6.2列出了1993年日本EDI的使用情况。
韩国投资5.8亿美元,建成了全国EDI服务系统-韩国贸易网KTET,并指定由数据公司(DACOM)主持EDI工作。它于1988年开始投入商用,已拥有100多名工作人员和700多家EDI用户。
此外,经济相对落后的印度、菲律宾、蒙古等国家,近几年也都非常积极地参加亚洲EDI的有关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