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专题
  外贸常识目录
 
EDI 的产生和国外发展动态

EDI 是英文 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 的缩写。联合国欧经会贸易程序简化工作组( UN/ECE/WP.4 )于 1994 9 23 日在日内瓦举行的第 40 届会议上通过了 EDI 的技术定义。联合国标准化组织同年接受了这一定义,即“将商业或行政事务处理按照一个公认的标准,形成结构化的事务处理或报文数据格式,从计算机到计算机的电子传输方法。”(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EDI):The electronic transfer from computer to computer of commercial or administrative transactions using as agreeed standard to structure the transaction or message data. )

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 EDI 工作组( UNCITRAL/WG.4 )于 1994 10 14 日在维也纳举行的第 28 届会议上通过的法律定义如下: “ EDI 是用户的计算机系统之间的对结构化的、标准化的信息进行自动传送和自动处理的过程。 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The electronic transfer from computer to computer of infomation using as agreeed standard to structure the information.

尽管定义不尽相同,但我们从这两个定义中可以发现, EDI 具有信息标准化、电子传输化、计算机处理等特点。正因为如此,它才在制造、运输、保险、特别是国际贸易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EDI 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本世纪六十年代 ,EDI 于七十年代在西方发达国家得到了迅速发展。七十年代初,美国就已开始制订行业标准,并于 1975 年颁布了美国第一个 EDI 行业标准。欧洲紧随其后 , 于八十年代早期推出了欧洲的 EDI 标准,后来在联合国的协调和主持下制订了联合国 EDI 标准,即 1986 年颁布的 UN/EDIFACT ,作为国际通用标准。目前 , 这个标准已为世界各国所接收 , 这使得开放式 EDI 的应用成为可能。

同时, EDI 的迅速推广也对国际贸易惯例产生了巨大影响。 1990 年,国际商会专门对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做了修订,使国际贸易术语与惯例和 EDI 的使用和发展相一致, 2000 年又对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做了进一步修订,发布了《 INCOTERMS2000 》,即《 2000 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

80 年代以来,随着世界多极化格局初露霓端,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出于发展本国经济、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考虑,都把目光投向 EDI ,并将其作为具有战略意义的工具加以重视和推广。 20 年以来,随着世界贸易额的迅猛上升和通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 EDI 的应用已日趋成熟。 EDI 已成为国际贸易未来的必然趋势和事实上的新的交易标准。统计数据表明 :1992 年底,全球已有 53 个国家和地区在开发和应用 EDI ,世界 EDI 用户大约有 13 万; 1995 年便达 50 万,并且仍以每年 50 %以上的速度增长。 EDI 业务市场 1992 年底近 20 亿美元,估计在本世纪末全世界 EDI 市场将扩大 8 倍。





版权所有浙江航大科技开发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