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专题
  外贸常识目录
 
亚洲 EDI 业务的发展

面对国际贸易的挑战,亚洲各国亦在厉兵秣马,积极推动 EDI 的发展。

亚洲四小龙之一的新加坡,历来就十分关注欧美技术发展的新趋势。早在 1986 年,美国商业领域里的 EDI 使用刚开始推广时,新加坡便制定了贸易网络( TRADE NET) 开发计划,并由政府投资 2.1 亿美元,建立成了全国 EDI 贸易服务网 (TRADE NET) ,于 1991 年正式运行。新加坡贸易发展委员会宣布,从 1990 年开始,新加坡的进出口贸易均需用 EDI 向海关申报,并从 1991 年起,在进出口业务中全部废除使用书面文件,使新加坡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对外贸易上全面实现 EDI 化的国家。

为使电子数据能够具有法律效力并作为法律诉讼的依据,新加坡已通过有关法律,法律规定任何贸易数据都必须保存 11 年备查。这在世界上也当属首例。

日本的 EDI 发展是从行业型向跨行业型发展的,早在 1971 2 月日本就成立了贸易公文格式标准化委员会 1974 2 月又成立了由大藏省、通产省运输省共同管理的“财团法人日本国际贸易程序简化委员会” (Japan Asscci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 Procedures ,简称 JASPRO) 1988 年日本电子机械工业协会 (ETAJ) 制定了产业界使用的 EDI 标准“ EIAJ ”,使大企业间收发货的票据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 EDI 化。后来,日本通产省的外围团体,日本信息处理开发协会产业信息化推广中心,对 EIAJ 标准作了改进,以便其他行业也能利用它,这样,便开发出了用于 EDI 的文法规约“ CII 标准。这一标准已由日本通产省颁布,作为日本国内的标准。 1992 9 月,日本 EDI 委员会 (JEDIC) 成立,并开始与美国和欧洲的 EDI 组织商定联合行动。此外,日本商界拟在已有多个商业信息网的基础上,综合 EDI 应用开发战略信息系统” (SIS)

韩国投资 5.8 亿美元,建成了全国 EDI 服务系统韩国贸易网 KT NET ,并指定由数据公司 (DACOM) 主持 EDI 工作。 KTNET 1988 年开始投入商用,已拥有 100 多名工作人员和 700 多家 EDI 用户。

我国台湾地区在 1992 年开通了全岛地区的 EDI 系统 , 并全力推广 EDI 的应用,目前已有通关自动化 EDI 、制造业 EDI 、商业现代化 EDI 及金融 EDI 等大型专业 EDI 系统。

此外,经济相对落后的印度、菲律宾、蒙古等国家,近几年也都非常积极地参加亚洲 EDI 的有关活动。






版权所有浙江航大科技开发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