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西方经济学家或者电子商务专家在分析 EDI 所带来的效用时,大都喜欢将 EDI 之成本、效益分别列出,一目了然。一般认为, EDI 的效益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更快的贸易循环; |
即时的生产; |
由提高议价能力带来的对贸易方式的支配权; |
增强对更富竞争力的市场竞争者的反应能力; |
内部运作过程合理化; |
降低成本; |
纸张及邮费的消减; |
库存资金的减少; |
人工处理费用的降低; |
加快资金流动; |
安全及减少错误; |
改善与贸易伙伴之间的关系,加强合作; |
增加贸易机会; |
获得竞争的战略优势; |
但是,最近的观点认为, EDI 的效益并非如此简单就能全部体现出来, EDI 的效益和它的应用程度密切相关 , 具体来说,可分为四个层次:
(一)初级效益(约占 EDI 全部效益的 10 %)
只是 EDI 的单纯运用,并不对企业组织结构、运作方式做任何调整所能带来的利益。具体表现为:电子文件传输速度快于书面文件,因此,企业能够对相关事务做出迅速安排。比如说,澳大利亚的 Bridgestone 公司,在采用 EDI 后,能够从 TRADELINK ( EDI 服务中心)那里接到订单,这样,公司能比往常提前两个星期开始安排生产。当然,在 EDI 运用初级阶段,运用 EDI 所获利益只占 EDI 全部利益的很小一部分,如果企业的 EDI 运用只是停留在这个阶段的话,那么中小型大多数企业可能会发现,由于 EDI 应用在这个阶段的自身局限 , 企业的投资无法得到相应的回报。特别对于那些在运用 EDI 之前,没有实现办公自动化的企业,情况尤为严重。
(二)次级效益(约占 EDI 全部效益的 20 %)
在这里, EDI 的效益,主要来自于电子数据处理方面( EDP )。EDI 利用先进的网络、通讯设备,实现结构化、标准化的商业文件电子传输,并和企业的电子数据处理系统紧密结合。具体表现为:数据输入的次数大为降低,差错率减小。
(三)三级效益(约占 EDI 全部效益的 30 %)
当企业着手于从企业内部全面优化 EDI 的应用时, EDI 的应用潜力就被挖掘了出来。这不同于企业的普通 EDI 运用,它还进一步要求企业加强自身管理、从生产、销售、服务各个方面应用 EDI ,比如 EDI 电子提单的应用,即时( JIT-just in time) 处理等等。
(四)终极效益(约占 EDI 全部效益的 40 %)
在这一应用层次上,它要求企业加强贸易伙伴的合作,使整个价值链紧密结合。比如,上游厂商、企业、下游分销商进行 EDI 合作,这样就能够形成“无缝商业后勤”( Seamless business logistics )。这样, EDI 全部效益中的最后 40 %就显现出来,企业运用 EDI 达到了最高层次。